服務熱線:
0576-84088887
品牌故事
沈寶山藥店(簡稱沈寶山)1880年創(chuàng)辦于浙江黃巖,由沈可田和沈思卿合股創(chuàng)辦,首任經理為王正漢。1949年前,該店主要經營中藥材、中藥飲片和成藥的加工、制作及批發(fā)與零售業(yè)務,在當地頗孚盛譽。
清光緒年間,黃巖縣城有爿沈森茂藥店,該店因經營不善而負債累累,難以為繼,寧波寶生行老板沈可田和好友沈思卿磋商后,決定接辦。二人集資4千元,分作10股,沈可田占6股并負責具體工作,另聘王正漢為經理,同時將店名改為沈寶山藥店。在王正漢啟程赴黃時,沈可田、沈思卿曾囑其“先要做出牌子,立定腳跟,再講賺錢”,并說:“如能把沈寶山招牌做好,也就是為寧波人爭面子”。同時,舉人出身的沈思卿還通過黃巖縣衙的周師爺以當地官府的名義出示保護沈寶山的合法營業(yè)。
王正漢來到黃巖后,為加強社會聯系,特發(fā)起組織寧紹同鄉(xiāng)會,重修柏樹巷藥王廟寧紹會館舊址。同時,他還為羽山大有宮捐助白銅柱聯以廣為宣傳。日常經營方面,王正漢本著“先做牌子,后賺錢”的宗旨,進藥特別注意質量,售價力求公道,這雖爭得了信譽,但每到年終結帳,總不免虧損,到1896年時藥店累計虧損額達800元。面對此種情況,王正漢認為無以對店東,堅決辭職。沈寶山第二任經理為慈溪北鄉(xiāng)杜家橋人杜天麟,此人本是寧波香山堂飲片頭柜,精明強干,善于管理店務。他來到沈寶山后,立即著手彌補虧損,具體作法是:1.開辟批發(fā)部,把本店挑選后的藥材批發(fā)給同行小藥店,這樣既可保證本店藥材的質量,又可擴大營業(yè)額;2.自制丸散,將飲片剔出的頭尾殘片,磨粉修合成丸藥。如此一來,沈寶山逐漸扭虧為盈。到民國初年時,沈寶山已有職工13人,帶過學徒12人。沈寶山第三任經理為沈可田的堂弟沈可濤,其在任時,藥店營業(yè)額曾一度提高。當時群眾流傳一句話,“如果生了病沒有請章啟堂太醫(yī)看過,沒有吃過沈寶山的藥,死了也是冤枉的”,足見該店信譽之高。繼沈可濤之后任沈寶山經理的是慈溪鳴鶴場人張明軒,該人謹小慎微,習常蹈故,故其任內店務未見起色。1927年“四一二”后,張明軒之子在上海參加工人糾察隊被害,他本人再無心店務,遂返回老家。此后一段時間店內無人主管,沈寶山漸至衰落。1928年后,沈寶山由沈潮增繼任經理。沈潮增祖上3代經營藥業(yè),他本人曾在富陽祥和坤藥店任經理長達20年之久。其來到黃巖后,先對沈寶山店務進行了3個月的觀察,然后著手改革,具體辦法如下: 1.進貨不再局限于寧波,而以上海為主,按藥材生產的季節(jié)進足下一年的銷售量,免致供銷脫節(jié);2.根據市場需要,增加高麗參、西洋參、鹿茸、燕窩等高檔滋補品;3.提高飲片質量,將原藥分檔揀選,挑出最好的切片供應門市,留下的批發(fā);4.虔修成藥,凡丸、散、膏、丹全部自行精制;5.羅致擅長藥業(yè)的職工,訂定“值柜須知”,整肅店規(guī)。自此,沈寶山的營業(yè)狀況很快好轉起來,到1932年以前,其營業(yè)額較前增加了80%,盈余達2000余元。1929年,在浙江省西湖博覽會上,沈寶山送展的切成薄片的茯苓、白藥、南星、雷丸等曾獲一等獎,并得到杭州胡慶余堂經理的當場贊揚。
1932年冬季,大街發(fā)生火災,沈寶山付之一炬,元氣大傷,僅靠部分脫險藥品在棧房繼續(xù)營業(yè)。此后.沈潮增四處奔走,利用籌集的資金8 000元及保險賠償費2200元,重新修建了店屋,并請武進書法家唐駝題寫牌號“沈寶山”三字。此時中藥業(yè)競爭激烈,且社會動蕩不安,不僅稅捐苛重,還有土豪劣紳的借端勒索,地痞流氓的伺機敲詐,在這樣的環(huán)境內,沈寶山的經營十分困難,但由于沈潮增能夠借助于寧屬各縣同鄉(xiāng)在縣府任職者的支持,并聯絡當地公正士紳予以協(xié)助,藥店仍得以存在下來。1945年后,通貨膨脹嚴重,本已步履維艱的沈寶山經營更趨困難,但由于該店職工思想一致,經理沈潮增頗孚眾望,再加上群眾對沈寶山十分信任,故營業(yè)依然得以維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好轉,沈寶山開始重新發(fā)展起來。1956年,沈寶山實行了公私合營,改店號為“公私合營沈寶山”,其時店內有經理1人,職工20人,學徒2人,資金2萬元。不久后,沈寶山又與城關12家中藥店合并,改稱“城關國藥商店總店”。1958年,該店又與城關5家西藥店合并,改稱“城關中新藥商店總店”。1960年,該店并入縣第一人民醫(yī)院第一門診部,1961年又再次劃出,仍稱“城關中新藥商店”。1966年下半年,藥店再次改名為“紅新”藥店,1970年則改稱黃巖縣醫(yī)藥公司城關商店,1983年,恢復“沈寶山”藥店的名稱。
沈寶山在經營管理上有如下特色:首先,經理親自進貨,進貨時寧可多花錢也要進道地藥材,其次,貨進店后由貨房、刀上、格斗分工負責,進行嚴格挑選,以質定價,并遵古炮制,精益求精,對于幾無利可圖的如蘇荷、荊芥等低價藥品,亦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常備,并認真挑選;再次,飲片部職工6人,以頭柜為主,以松、鶴、長、春、吉、慶6顆印章為記,各任校對,避免配方差錯,并訂定《值規(guī)須知》以資約束,其中規(guī)定:1.配藥完畢,須經他人校對后方可發(fā)出。2.劇毒藥品,須憑處方醫(yī)師印鑒配發(fā)。3.配方擁擠時,必須對清姓名發(fā)藥。4.丸、散、膏、丹當面向病家說明服法及禁忌。5.夜間買藥,不論生意大小,隨時開小門出售,等等。沈寶山還注重保證丸、散、膏、丹等成藥的質量。1949年前,沈寶山經常懸宰仙鹿,這除以廣作宣傳外,更重要的目的則在于保證全鹿丸的質量;沈寶山營業(yè)從不賒欠,故年終結帳比其它店家清閑,趁此時機,店里買來鑼鼓絲弦等樂器練習,準備正月元宵節(jié)放焰火時配合演奏,一方面可使店員有些娛樂活動,另一方面亦可借此擴大沈寶山的影響;沈寶山的職工過去多為寧波籍人,如有特殊人才,亦可破格引入。任用職工時,經理須當面講話,擇誠實可靠、熟悉業(yè)務的人加以任用。全店職工工資按職務、技術、年資的不同而有差別,但伙食待遇相同,且年終分配花紅及其他獎金和補貼收入較別店優(yōu)厚,因此職工生活較為安心,能以店為家,有些在店時間比較長的又無子女的職工,去世后均由藥店料理后事。職工進退在每年正月初三宣布,叫做“講生意”,但沈寶山實際上很少解雇職工。至于店中獲利,股東按股分紅,職工按工資比例分紅。沈寶山對職工的約束雖無明文,但長期以來卻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制度,無論新老職工一律遵守。他們有:1.店內嚴禁賭博及酗酒鬧事。2.每天打掃,愛護店內東西,不浪費,不損壞。3.對顧客熱忱、和藹。4.營業(yè)員必須熟悉業(yè)務,熟讀湯頭歌及雷公炮制藥性賦,嚴禁出售變質或粉碎的飲片。5.職工如有親友留宿店內,事前須報告經理。6.不得借本店名義銷售貨物,或接洽業(yè)務。7.配方應十分審慎,認真校對。8.職工進店須具介紹人保書,擔保經濟上手續(xù)清楚。9.店內人買藥不得例外挑選,藥價不得壓低,更不許賒欠。
正是由于具備了上述經營管理特色,沈寶山才得以歷時百年而長盛不衰。如今,該藥店繼承了老字號的傳統(tǒng),并努力對之加以發(fā)揚光大。它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著各方賓朋的到來。